深化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 打造“创新创效”强引擎
民乐县总工会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充分发挥劳模“头雁效应”,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深化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通过整合资源、凝聚智慧,将工作室打造成为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引擎”,为产业升级、技术革新注入澎湃动能。至目前,全县已创建18家创新工作室,创建行业领域劳模联盟创新工作室2个,其中1家被命名为省级创新工作室,7家被命名为市级创新工作室,通过创建活动,培养了一批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推出了一批创新成果,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整合资源,搭建创新“强平台”。民乐县打破行业壁垒,统筹农业、工业等领域资源,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在农业领域依托县域产业马铃薯,成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以相关产业的9家企业3个劳模(工匠)创新团队的19名省市劳模、工匠人才组成,针对马铃薯种植、生产,销售技术难题,定期组织劳模工匠开展技术交流、理论研讨等活动,通过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攻坚克难,破解发展“硬难题”。聚焦产业链“卡脖子”环节,劳模创新工作室主动承担技术攻关任务。在电气设备领域,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郑雄国牵头成立的工作室,带领团队为公司设计研发出流化床锅炉DCS控制系统、余热锅炉PLC控制系统、空压机远程监控系统、蒸汽水资源远程无线计量系统、可燃气体远程监控报警系统、铬绿机器人自动加料装置等项目,使公司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在减员增效、安全监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每年为公司节支创收500多万元的成绩,助力企业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
薪火相传,培育人才“生力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将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使命,通过“传帮带”机制,为县域发展培育高素质人才。工作室采取“理论培训+实践锻炼+技能竞赛”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由劳模工匠担任导师,对青年职工进行一对一指导。近年来,全县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开展技能培训88场次,培训职工3000余人次,培养出技术能手、岗位标兵等各类人才130余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成果转化,激活产业“新动能”。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精益求精的劳模精神,加速新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全国劳动模范许福林带领工作室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刻苦钻研,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研制开发了具有优质增香、高健康功效因子、高原料利用率、低不良代谢物等功能的功能型强化酒曲并应用于生产,提高了九粮香型白酒的品质和功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酿酒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实现了滨河集团年产值达12亿元,形成了“创新—转化—增效”的良性循环。
编辑: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