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评论:风动鸟鸣听妙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5:45:00    

2025年世界候鸟日主题为“共享空间:创建鸟类友好型城市和社区”,致力于创建鸟类友好型城市和社区,强调人类与鸟类和谐共存的必要性。今年的主题将全球联动,引导行动,守护候鸟与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官方海报上,九类来自不同候鸟迁徙路线的鸟儿,在绿树环绕的水池边嬉戏,周围却是林立的高楼大厦。这幅画面,既展现了城市与自然的交织,更警示着城市高层建筑对候鸟的潜在威胁,以及保护林地湿地环境的重要性。

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是生物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更是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它们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反映了生态环境的质量。目前,全球约49%的鸟类物种数量呈下降趋势,每八种鸟中就有一种面临灭绝风险。我国作为世界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候鸟跨境迁徙的重要通道,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形势。2025年3月,武汉市观鸟协会的监测数据显示,重点区域鸟类监测记录到的野生鸟类种类和目击次数较去年同期均有减少。这一数据,无疑为我们敲响了生态环保的警钟。

保护鸟类生存环境刻不容缓。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是东亚 - 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节点。这里现有鸟类5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42种,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此停歇、越冬。为了保护这些可爱的生灵,湖北一直在行动。2025年度湖北省“爱鸟周”以“保护候鸟迁徙通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鸟类保护。“爱鸟周”设立40余年来,为鸟类保护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25年3月,洪湖市发布湖北省首份爱鸟《司法保护令》,明确禁止非法猎捕、交易和破坏栖息环境,为鸟类生存繁衍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这些努力也带来了可喜的成果,2023年湖北省越冬水鸟种群数量较2016年增长近5倍,珍稀鸟类的回归见证了保护工作的成效。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鸟类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了确保生态环保工作取得实效,我们需要多措并举。

制度是保障。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其作为鸟类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严格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以保护优先、规范应用、严格监管为导向,构建从立法到执法的全链条鸟类保护网。在立法层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对鸟类保护的条款,明确各类破坏鸟类生存环境行为的法律责任,让违法者受到应有的惩处。在执法层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法能力,加大对非法捕猎、交易鸟类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高压态势。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对执法不力等行为进行及时纠正,确保鸟类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法律真正成为鸟类生存的“护身符”。

科技是支撑。在迁徙生态学领域,要深入研究候鸟的迁徙规律、栖息地选择等,通过卫星追踪、基因分析等先进技术,准确掌握候鸟的迁徙路线和栖息地分布,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栖息地修复方面,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对受损的湿地、林地等鸟类栖息地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其生态功能。例如,采用植被恢复技术,种植适合鸟类栖息的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在新装备研发应用上,加大对鸟类监测设备的研发力度,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比如,研发智能化的鸟类监测摄像头,能够自动识别鸟类种类和数量,并及时将数据传输到管理部门,以便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同时,利用无人机等技术,对偏远地区的鸟类栖息地进行巡查,扩大监测范围,提高保护效率。

氛围是基础。加强全民科普宣传至关重要。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多种渠道,提高大众保护自然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在学校,可以将鸟类保护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开展科普讲座、实地观察等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保护鸟类的观念。在社区,组织志愿者开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举办鸟类摄影展等,让居民了解鸟类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意义。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制作高质量的科普节目和公益广告,广泛传播鸟类保护的理念。此外,充分发挥志愿者、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力量,凝聚起鸟类保护的强大合力。志愿者可以参与鸟类监测、栖息地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社会组织可以开展鸟类保护项目,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市场主体可以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鸟类保护的良性互动。

蓝天碧水青山,不仅是人类的瑰丽宝藏,更是万物生灵的永恒家园。让我们携手共进,为鸟类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共同期盼一个清洁美丽而又生机勃勃的未来,在风动鸟鸣中,聆听大自然的妙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川(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唐家墩街道)

责编:袁莉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