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丨张兰:从社区课堂到国际舞台!常德丝弦学员变多舞台变大
【来源:红网_常德站看点】

青年传承人张兰正深情演绎常德丝弦。

在第二届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上,张兰的琵琶弹唱令外国观众眼前一亮。
红网时刻新闻3月31日常德讯(记者 朱志姣)3月,武陵区南坪街道的一间普通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正在上演。常德丝弦青年传承人张兰站在临时购置的电钢琴旁,为中老年学员们倾情授课。教室里虽只有简单的塑胶凳子,却丝毫不减大家的热情。一群中老年人紧挨着坐在一起,手里捧着A4纸打印的词曲,目光专注而炽热,随着丝弦的旋律放声歌唱。
歌声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悠扬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欢声笑语交织成一片温暖的海洋。这一刻,时光仿佛变得缓慢而柔软,每个人都沉浸在音乐与文化的魅力中,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大家对艺术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不竭动力。”张兰动情地说道。
为满足中老年人对艺术的热爱,武陵区文化馆今年将常德丝弦班从往年的两个增加至四个。尽管条件简陋,但无论刮风下雨,公益课堂场场爆满,学员们的热情让这间小小的教室成为了非遗传承的沃土。
突破三尺讲台的限制,张兰将艺术的传承延伸到云端,用一方屏幕架起了跨越千里的非遗之桥。有一位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的学妹,在外省一所高中担任音乐教师。学妹计划在公开课上教学生常德丝弦,可这谈何容易,正当她发愁的时候,听闻了张兰在常德丝弦领域的深厚造诣。于是,学妹费尽周折,通过各种渠道辗转联系上了张兰。张兰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精心录制视频,将敲碟子的每一个动作细节、每一个节奏变化都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这份隔着屏幕传递的匠心,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千里之外的课堂上绽开了新芽。
与此同时,张兰的演出机会也显著增加。常德丝弦节目如《花词》《常德是个好地方》等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演出场次从往年的80多场增加到去年的近200场。“确实更忙了,但看到常德丝弦越来越受欢迎,我感到无比欣慰。”张兰笑着说道。她表示,常德丝弦的蓬勃发展不仅体现了非遗的魅力,也折射出常德文旅产业的繁荣。
这一年,张兰还带着常德丝弦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在第二届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上,她的琵琶弹唱令外国观众眼前一亮;赴韩国进行文化交流时,剧场内挤满了举着手机拍摄的观众;在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热情的粉丝提前两小时前来守候,只为近距离感受常德丝弦的魅力。
“我要把常德丝弦传播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感受这份非遗艺术的魅力与力量。”张兰坚定地说。从社区课堂到国际舞台,常德丝弦正以崭新的姿态“出圈”,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朱志姣
编辑:陈妍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