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4亿年“活化石”华南惊艳亮相,见证植物进化史诗
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内一株株形态奇特的植物引起了广泛关注。它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苏铁蕨,一种具有4亿年历史的珍稀植物。乌毛蕨科苏铁蕨属植物因茎叶酷似苏铁而得名,其粗短的根状茎和密被红棕色鳞片的主轴构成了独特的形态特征。

蕨中“苏铁”:跨越泥盆纪的孑遗植物藏身干旱荒坡
“苏铁蕨是植物进化史上的重要见证者,”据专家介绍,作为古生代泥盆纪的孑遗植物,它完美展现了蕨类植物向裸子植物过渡的中间形态。这种“活化石”植物高可达1.5米,其直立或斜上的黑褐色主轴犹如坚实的木柱,顶部与叶柄基部密布的鳞片仿佛天然铠甲。叶片呈一回羽状,线状披针形的羽片带有不对称心脏形基部,叶脉两面清晰可见,新生嫩叶呈现鲜艳的红色,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植物画卷。

在分布范围方面,专家表示,“从我国广东、广西到海南、福建南部,再到台湾、云南、贵州,海拔200-1800米的干旱荒坡上都能发现它的踪迹。”这种植物还广泛分布于印度、东南亚至菲律宾等亚洲热带地区,展现出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其孢子囊群沿主脉两侧小脉着生的繁殖方式,更是植物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
科研药用价值双高:专家呼吁保护“植物解谜大师”
苏铁蕨的科研价值备受专家推崇。“它就像一位植物进化史的‘解谜大师’。”专家表示,“虽然没有真正的种子却具有胚球,木质部发达且茎能增粗,这些特征为研究植物进化提供了关键线索。”与此同时,这种植物在民间医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其茎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驱虫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烧伤外伤和蛔虫病。但专家特别强调:“野生苏铁蕨受到严格保护,药用必须通过合法的人工培育渠道获取。”

目前,苏铁蕨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加上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破坏和非法采挖,野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保护这类珍稀植物不仅关乎生物多样性,更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专家呼吁道,“希望大家拒绝非法苏铁蕨制品,积极参与保护宣传。”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这一珍稀物种,华南国家植物园特地在蕨类·阴生植物区设置了专门的展示区域。
“每次观察这些历经亿万年沧桑的植物,都能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神奇,”一位经常来园参观的游客感叹道。随着保护意识的提升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这种见证了地球漫长历史的古老植物,将继续书写它的生命传奇。植物园方面表示,将持续加强对苏铁蕨等珍稀植物的保护与研究,为维护生物多样性作出更大贡献。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通讯员:李亚军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廖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