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大思政”赋能 培育新时代“忠诚工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7:45:00    

“作为汽车维修检测人员,我们需要耐心和细心,不遗漏任何一个环节,系统地排查整车的安全性能结构是否会发生故障。”在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课堂上,专业老师正在给学生们授课,引导学生树立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理念。这是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日常的一幕,也是其创新“大思政课”的生动实践。

教学场景。

近日,该校《善用大思政课,培育忠诚工匠》案例从全国众多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思想铸魂 网育新人”大思政课优秀案例,成为贵州省唯一入选的院校。这份荣誉背后,是学校多年来以“大思政课”为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真实写照。

创新“大思政课”模式 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如何让思政教育摆脱“说教式”窠臼?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将思政课与职业教育场景深度融合,让思政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机械制造类课程中,教师不仅讲授技术原理,更结合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案例,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在实训环节,通过模拟企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理解“精益求精”不仅是技术标准,更是职业信仰……近年来,学校以“课程思政”为突破口,采取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深度合作的形式,挖掘工匠精神、职业伦理等元素,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环节。

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学校积极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该校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副部长陆勤慈介绍,目前学校已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双方在备课和教学设计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和合作,确保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大国工匠在大思政课授课现场。

该校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动,切实推动“大思政课”成为教学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变革的“牵引绳”和全校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有效探索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人才培养模式。从2022年起,连续三年承办全省教育系统“大思政课”,依托红色文化“固本”,精心熔铸“忠诚工匠”育人品牌,创造性探索了“理论宣讲+实践讲述+艺术展演”的表达形式,开创了近万名师生“共融共进共在共研”现场同上一堂课的教学形式,并通过贵州教育大讲堂展播,成为全省千万师生学习的“活教材”。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熊星表示,三届全省教育系统大思政课,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共建,以大手牵小手,坚持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背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产教多方协同着力搭建特色教学资源库平台、师生社会实践平台、教学成果展示平台,打造党建引领、“思政+艺术”深度融合的特色思想理论课。组建了由“时代楷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优秀教师和辅导员、大国工匠、戏曲名家、优秀毕业生等组成的“大师资”团队,探索全社会资源共同支持职业教育思政课建设的有效模式,思政课建设从学校“一条线”转向“多个面”,从而有效激发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力学的良好局面,增强职教生对未来生产生活的信心和力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能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扮演角色和舞台演绎,学生们能深刻地体会自己应当如何成长成才,对社会、人类的责任是什么。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这就是我校作为工科类院校高扬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党委书记熊星说。

为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学院还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学生走进长征文化主题园,重走革命路;到三线建设博物馆,感悟工业精神;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刘秀祥、优秀毕业生陈虎等通过亲身经历,讲述奋斗故事,用真实故事诠释“忠诚工匠”的深刻内涵。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社会贯通”的模式,让思政教育真正“活”了起来。

熔铸“忠诚工匠”品牌 让文化育人“深”下去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学校坚持匠心传承,将“忠诚”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和魂,主动承担起培养忠诚工匠摇篮的使命,着力打造“忠诚工匠”文化育人品牌,构建大党建引领、大思政铸魂、大技能立身、大文化浸润、大科研赋能的协同育人体系,将人才培养目标具象化为“四匠为尺”的职业追求。

“匠心”就是要有工匠的耐心和恒心,要有专注、勇于求索、永不止步的精神;“匠行”就是要坚持以行为或实践为根本,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要引导学生要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匠技”就是要把技能作为学生的立身之本,追求“细致、精致、极致”,形成求真、求美、求善,开放、包容、反思的人格精神,坚持民族就是世界的价值观念;“匠尺”就是要以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作为尺度和标准,努力培养深耕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忠诚工匠,以时不我待的历史主动、自我革新的政治担当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欣向荣、“质”地有声。

忠诚工匠文化研究院。

2024年11月,“忠诚工匠文化研究院”在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落成。这座占地面积1063平方米的研究院,不仅是学校“忠诚工匠”文化育人品牌成果的展示,更成为了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

研究院内,一面展示着“忠诚工匠”青年宣讲团成员合影的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自2022年首次开设党务工作专业以来,学校以党务工作专业为核心,联动其他专业资源,组织同学们加入到“忠诚工匠”文化宣讲队、合唱团、研习社等活动中。依托“一院一园三馆三中心”实践平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截至目前,学校已面向省内外大中小学师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逾5万人次,有效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党务工作专业学生实训。

“在‘黔春大地上的大思政课’活动中,我们已接待全省70余所高校的领导和嘉宾。”2022届青年宣讲团优秀成员张杰自豪地说。

值得关注的是,研究院以教科研课题为牵引,汇聚思政名师,为“大思政课”各项创新举措奠定坚实基础。其“大思政课”主创团队不仅成功入选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更累计孵化厅级以上人文社科项目30余项。

深化产教融合 让职业教育“实”起来

文化育人构筑了精神高地,产教融合则架起了通向实践的桥梁。学校紧扣贵州“新型工业化”战略,通过“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将“大思政课”的育人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动能。

近年来,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致力于服务贵州新型工业化战略,为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弗迪电池、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200余人;与黎阳航空、航天电器、航天林泉等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开设“订单班”,联合培养现场工程师等方式,实现800名学生100%就业。该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多年位于全省前列。

学生实训。

该校着力打造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能汽车三大专业集群,构建了“1+3+N”产教融合模式,即1个专业群对接3家龙头企业,协同N家产业链中小微企业,“1+3+N”产教融合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列为典型案例。2024年,该校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规赛上荣获金奖,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争夺赛上获2金4铜的优异成绩。教师团队获批省科技厅立项科技支撑计划9项,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直接服务贵阳贵安新区企业需求。

“我们希望通过‘大思政’的浸润,让‘忠诚’与‘匠心’成为学生的精神底色。”党委书记熊星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大思政”成果,向全体师生进行浸润式教育。同时,探索大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

如今,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忠诚工匠”的文化标识。这所扎根贵州的职业学院,正在用“大思政”培育着一批批新时代的“忠诚工匠”,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文/林晓、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供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