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票根去消费
“凭电影票免景区门票”“凭票根用餐可享折扣”“看电影留票根,逛博物馆可免费”……电影票根正在开启无限可能。
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行期间,北京联动多个商圈600余家商户,推出凭北影节票根消费优惠活动,进一步盘活“电影+餐饮+文旅”资源。影院之外,这张小小的电影票根俨然已升级为全城消费“通行证”,通过越来越多“第二现场”的打造,撬动起链接各业态的“票根经济”。

小电影票撬动大流量
600余家商户联动
本届北影节的“北京展映”单元遴选了近300部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在京津冀地区的33家核心商业影院、艺术影院及剧院放映约900场次。而在此期间,影院之外,相关活动也向全城扩展延伸,打造“第二现场”,撬动“票根经济”。
在商业消费领域,前门、王府井等商圈,华润万象生活旗下9家商业中心、14家万达广场、赛特+、长楹天街、丽泽天街、蓝色港湾、华贸等全市30余家购物中心、600余家商户推出凭北影节票根优惠活动。
在文博旅游领域,26家博物馆联合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自4月18日起至5月5日,首都博物馆、北京奥运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等8家博物馆推出持指定观影票根无需预约,即可参观;20家收费博物馆推出门票折扣或免费优惠。
作为本届北影节活动主场地之一,郎园Station汇聚了30家文博单位、150余个文创艺术品牌及70家餐饮美食品牌,打造集展览、市集、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电影主题乐园。同时,消费者凭电影票根可享受折扣和特价优惠。
数字赋能一票通享全城
数字化平台在本届的“票根经济”活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组委会联动猫眼、美团、携程、同程四大平台,盘活“电影+餐饮+文旅”资源,市民游客可通过手机一键触达线上平台的各项叠加优惠。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提升了优惠活动的便捷性和覆盖面,形成了“一票通享全城”的消费新体验。
在美团平台上,消费者通过搜索“北京国际电影节”或“2025北影节”,即可参与多种优惠促销活动。同时,31家展映影院联动周边300余家餐饮商户,凭电影票根可享受专属折扣优惠,组委会还同步发布了“寻味北京”观影美食地图,为影迷提供美食导航。
旅游平台方面,携程、同程推出了12条“跟着电影去旅游”主题游线路。不仅有免费的个性定制游服务,还可享受往返北京机票、火车票立减优惠。这些举措将电影观众转化为旅游消费者,延长了消费链条。
值得一提的是“春季惠民观影活动”,北京市电影局联合猫眼微影推出覆盖全市270余家影院的惠民让利活动,预计惠民金额达500万元。通过限时特惠、购票立减、影片专区和北影节专区等形式,降低观影门槛,吸引更多市民走进电影院,为“票根经济”提供源头活水。
北影节组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4月18日—20日,北影节“票根经济”带动朝阳区住宿、餐饮、景区、购物、娱乐等多领域190余家单位(门店)开展近300项促消费活动,13家重点商圈累计吸引客流超200万人次,较北影节前一周同期增长18%;累计实现销售额超1.68亿元,较北影节前一周同期增长29%。
其中,朝阳大悦城依托今年北京首场“必吃嘉年华”,推出凭票根享优惠活动,吸引客流24万人次,较北影节前一周同期增长20%,实现销售额6700万元,较北影节前一周同期增长49%;蓝色港湾推出“一票回本超值享”活动,吸引客流22.3万人次,较北影节前一周同期增长34%,实现销售额2162万元,较北影节前一周同期增长5%;赛特+购物中心吸引客流2.1万人次,较北影节前一周同期增长29%,实现销售额157万元,较北影节前一周同期增长21%。

场景联通实现生态闭环
流量再利用
“票根经济”即消费者凭借交通出行、文旅活动等场景的票务凭证,在后续的消费场景中转化为优惠凭证,获得折扣、积分兑换等权益,形成消费链延伸,从而刺激更多消费行为产生的一种经济模式。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票根经济”以电影票根为纽带,串联起文商旅体多领域,为行业及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展现出显著价值。
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创始人霍虹屹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票根经济”的本质是一次“流量再利用”的创新尝试。它将原本只具备入场凭证功能的“票根”,重新赋予经济价值和社交属性,把文化消费延伸为一场“多轮消费”的系统设计。电影票、演出票、展览票,这些文化场景中产生的“物理凭证”,正在成为城市商业联动的“数字钥匙”。
“当前,‘票根经济’主要是借文化活动的势能来促进文化消费。因为文化消费是一类能吸引消费者走出门进行线下消费的重要品类。”在首创郎园品牌总监宋秀平看来,现在一线城市受众出门成本普遍较高,线下消费的带动需要以情绪为主导的文化消费。并且人流量巨大的文旅体展行业,有极大的、可挖掘的商业空间。
着眼于生态
“‘票根经济’的真正意义,并不只是在一次消费后提供折扣,而是通过‘票根’这一媒介,重构了城市消费的链接方式。它将原本割裂的文娱场景与商圈商业、旅游资源、体育赛事等相互联通,实现了‘从内容到消费’的闭环打造。”霍虹屹表示,要最大化地释放“票根经济”的价值,不应止步于“折扣”,而应着眼于“生态”。
对此,宋秀平也认为,“票根经济”的关键不是“票根”,而是联动。“要开拓出更多经济新空间,首先,各个参与方理念的扭转很重要。现在拉动线下消费的重点是社交价值和情绪价值的供给,不能仅仅停留在打折促销上。其次,机制设计、资源协调与利益分配也很重要。要平衡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让参与方尽可能共享收益,形成正向循环。”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政府政策支持体系也很关键。一方面,制定鼓励企业参与“票根经济”活动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对“票根经济”市场的监管,规范商家与影视文化企业的合作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防止出现虚假优惠、欺诈消费等不良现象。例如,建立“票根经济”活动投诉处理机制,对消费者的投诉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新体验新花样带动新消费
真需求激活真消费
小小一张电影票根,串联起了吃住行游购娱,商家实现了销售额的增长,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得到了真金白银的优惠。
在业内看来,“票根经济”将文化、旅游、商业、体育等多种消费形式有机结合,打破了单一消费场景的限制。消费者凭借电影票根能在后续场景中获得折扣、礼品等优惠,带来了计划外的消费行为。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除了享受餐饮、购物、门票折扣外,更希望电影票根能够与新型娱乐体验活动相结合。
影评人刘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物质供给、服务升级的当下,作为消费者,追求的不仅是基本需求的满足,更期待个性化、情感化和沉浸式的新体验。当打折、免费体验司空见惯了之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自然会降低。因此,只有时刻把脉消费者的需求,激活新体验,才能真正激活他们的消费欲望。”
霍虹屹进一步强调:“票根经济的核心,不是折扣,而是协同;不是让利,而是共赢。只有跨领域的利益机制设计好,才能让这张小小的‘票根’,撬动一个真正可持续的大市场。”
消费者期待新玩法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电影票根的样式、内容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将电影文化与旅游、教育深度融合,能够创造出更具价值和意义的体验。
“若看完一场电影能够体验一项新奇的娱乐活动,将是一种全新的、令人兴奋的体验。比如,看完一部关于传统文化的电影后,可以参加非遗制作活动,像掐丝珐琅、面塑、绒花制作等,亲手制作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还能带回家作为纪念。”影迷李女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说。
影迷李先生表示,“若根据电影票根的内容串联起一系列的研学路线,如收集某个时期的电影票根,将这些电影的内容作为研学的路线,历史和文化将会更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而对于还在上大学的张丽来说,拿着电影票根免费参观电影拍摄地、了解电影制作过程更具吸引力。
在业内看来,电影票根还可以与教育应用相结合。对于教学来说,在电影史、电影文化等课程中,电影票根还可以作为学生实践项目的一部分,如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电影票根,培养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北影节已经在互动体验、沉浸式观影领域推出“新花样”。
老字号深度参与成为亮点,红都、内联升等服饰品牌,六必居、月盛斋等美食老店,以及全聚德、珐琅厂等企业推出票根兑换、8折优惠等活动。前门大栅栏商圈将观影与京味文化体验深度融合,“老字号+新电影”的跨界组合既传承传统又焕发品牌活力。
此外,《哪吒之魔童闹海》破亿手绘海报展,依托电影剧情,打造包括破亿海报展、打卡活动专区,以及合作商家展示区等多个互动式体验区;同时,首次与位于北辰荟商业中心的全国首家全高帧LED影院华夏电影中心合作,为影迷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教授王春娟认为,通过举办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并推出票根经济优惠,城市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和消费者,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王春娟表示,“未来,电影票根还可以转化为数字藏品,增加消费者的收藏价值和分享乐趣。同时,相关主办方和商家还可以鼓励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电影票根照片和消费体验,通过话题标签、打卡挑战等形式增加互动性和传播力”。
北京商报记者 张茜琦 程靓 刘曼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