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口述实录• 我的抗战】杨振国:那一天的枪声,是胜利的声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09:05:00    

“那枪声不是打仗,是庆祝!我攥着步枪的手都在抖,对着天‘砰砰’放了两响——这辈子再没听过那么痛快的动静。”95岁的杨振国脸上的皱纹漾起笑意。“日本鬼子投降的那一天,我听到外面对空鸣枪,我也放了两枪,随即坐上装甲车来到街上对老百姓说,日本鬼子投降了,你们解放了!”抗战老兵杨振国回忆,“当时老百姓欢天喜地,敲着盆,还在集市上买了鞭炮,第二天把杀好的猪送到连队。那是我第一次吃猪肉,肥膘有两指厚,炖在锅里‘咕嘟嘟’直冒油星。那滋味,香得不行!”

幸福之下,一个坏消息如晴天霹雳,“多年杳无音讯的父亲早已惨死在煤窑里……看着乡亲们欢呼的幸福模样,我明白了‘革命’的意义。”时至今日,杨振国仍清晰记得乡亲们走上街头欢呼的场景。

我遗憾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胜利的欢腾背后,藏着更深的痛。

杨振国原名杨咏,1930年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克东县。1943年3月的一个夜晚,家门“哐当”一声被踹开,13岁的杨振国在母亲惶恐中燃起的一束灯光里,见到一个提着盒子枪的日本鬼子、一个端着刺刀的伪军和一个伪保长凶神恶煞般冲了进来,父亲杨福清当即被抓走。“我母亲哭喊着去想把父亲拉回来,却被日本鬼子一个枪托打倒。当我追出去的时候,父亲已经被日本鬼子的车拉走了,从此父亲便失去了音讯。”

“母亲四处打听父亲的下落,听说是被日本鬼子押到鹤岗煤矿当劳工了。迫于生计,作为家中长子的我必须辍学打工,靠卖柴维持生活。每当看到日本鬼子和伪军欺行霸市、烧杀抢掠时,总会怒火中烧,恨不得给那日本鬼子炮楼点把火!”杨振国说。

“你想打鬼子、为父亲报仇,有志气,但不能蛮干。独木不成林,我们只有组织起来才力量大!”每天都来买柴的李大叔,拍了拍杨振国的肩膀说。

这位李大叔,其实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地下交通员。“1944年冬,在李大叔的带领下,我和其他几名青年经过两天的跋涉,来到小兴安岭南缘的山林里,秘密加入了东北抗联嫩江游击队。”

为了报仇,我什么困难都不怕

在上山前组织派人询问,山上的生活很苦,打鬼子是要随时会死的,你们怕不怕?

“不怕,我要为父亲报仇!”因年龄最小,杨振国被安排给队长当通信员。

对新队员进行登记造册和训话时,队长打量着眼前的新队员,“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为了民族解放、国家振兴而打鬼子的”,他拍了拍杨振国的肩膀说:“我看你改个名字,叫杨振国吧,奋勇杀敌,振兴祖国!”

从此,杨咏有了新的名字——杨振国。

“东北抗联嫩江游击队驻扎在大小兴安岭南缘的山林里,进去要翻越两座大山。全队160多人都是穷苦出身。”杨振国回忆,“别看抗联战士们住在深山老林里,枪也不多,但我们有顽强信念。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打败日本鬼子!”

零下40摄氏度的山林里,抗联战士住在“马架子”(注:一种窝棚)里。“棚顶盖草,四周围草,地上铺草,夜里冻得睡不着,大伙就披着被子‘叠罗汉’。”杨振国笑着说,“早上起来,被头和头发冻在一起,得互相哈气才能扯开。”

最难忘的是“抓虱子”。“中午太阳好时,全队光膀子坐在雪地里翻棉袄缝,管虱子叫‘革命虫’。队长说,这是‘吐故纳新’,咬咬牙熬过去,才能练出钢筋铁骨。”

我的枪口第一次向敌人喷出火焰

“因为我年龄小,部队出山战斗时经常让我在营地留守。可我心里非常着急,我要为父亲报仇!经过再三请求,队长才批准我参加消灭沐泥河日伪森林警察队的战斗。这让我高兴得手舞足蹈。”

这个日伪森林警察队是日本鬼子“围剿”抗联的耳目。他们龟缩在一座山下的高墙大院里,正房5间,住着50多个伪军;偏房3间,装着粮食物资。“任队长带30名战士分3组于深夜行动,第二天拂晓到达日伪森林警察队附近。一声令下,第一组战士如猛虎出山,俘虏了哨兵;任队长带我们第二组战士冲入正房,有几个敌人开枪顽抗,立刻被击毙,其他伪军皆举手投降;第三组战士到偏房缴获粮食物资。这次战斗彻底拔除日伪据点,缴获军马3匹、步枪40多支和一批粮食物资,游击队无一伤亡。”

“这是我的枪口第一次向敌人喷出火焰。”杨振国回忆。时至今日,每当回想起这场战斗时,他依然感到兴奋。

什么是抗联战士?杨振国说,“除了要特别能吃苦,还要有勇闯虎穴的机智果敢。”

1945年7月初,杨振国所在的嫩江游击队接到侦察嫩江地区各县日伪军的部署情况的命令。“我主动向队长请战,在另一名侦察员的配合下,化装成一名学生,巧妙地闯过敌人层层哨卡,进入讷河、德都、富裕、克山等地侦察敌情。经过10多天的侦察,终于顺利完成任务,绘制出一张敌情部署图交给上级。”

采访即将结束时,老人执意要站起来唱那首《露营之歌》。他扶着窗台,声音沙哑却铿锵:“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唱到“逐日寇,复东北”时,突然哽住,浑浊的泪水滚进皱纹里。

儿子杨军奕轻声接唱,阳光把父子俩的身影投在墙上,他们挺得笔直。就像80年前,那个举着火把穿越林海的少年,终于走进了他为之奋战的黎明。

这段曾响彻密林深处、激励战士们奋勇杀敌的高亢的旋律,他会一直唱下去。


来源:沈阳日报 视频:钟俊东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