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烽火再燃|废弃砖厂变身3A级景区!退役军人王文俊在崂山打造生态农场,助力乡村振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12:38:00    

在崂山的怀抱中,有一个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的国家3A级景区——青岛二月二生态农场。这里不仅是游客体验田园生活的世外桃源,更承载着一位退伍军人十余年的坚守与梦想。

农场创始人王文俊,用军人的坚韧与智慧,以“自磨面、山泉水、铁锅蒸”的传统馒头工艺为魂,以60余门研学课程为翼,将一片荒芜之地打造成全年营收近2000万元,集民俗文化、研学教育、生态农业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标杆,书写了一段“愚公移山”式的创业故事。

以“大馒头”进行转型突围

1990年,王文俊从部队退伍创业,从个体户开始尝试。2009年,他站在位于王哥庄街道的一片废弃砖厂前,眼前是乱石遍地、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王文俊却从中窥见了商机:“崂山的山水就是最好的资源,我要让废弃砖窑‘活’过来。”

彼时,王哥庄大馒头作为当地传承500余年的非遗美食,正逐渐走出崂山。王文俊敏锐捕捉到了这一机遇,决定以馒头为切入点创业。他租下废弃砖厂,自筹资金改造厂房,但现实远比想象艰难:清理废墟、修复土地、搭建生产车间……每一步都需要巨大的投入。王文俊不仅掏空了自己多年来的积蓄,还向银行贷了一大笔款。资金链几度断裂时,他又当老板又当工人,亲自垒砖砌墙,总算是把这个废砖厂改成了馒头生产基地,因为他坚信“做馒头只是起点,不会是终点。”

2010年,“二月二馒头房”正式投产,王文俊坚持传统工艺,采用自购小麦、自磨面粉、山泉水和面、手工揉制、木柴烧火、铁锅蒸制的传统工艺,无任何添加剂。然而,仅靠馒头销售难以支撑起农场的运营,转机出现在2011年,崂山区教体局寻找学生实践基地,王文俊抓住机会,将闲置场地改造成劳动教育基地,开设馒头制作、豆腐研磨等体验课程。自此,农场从单一生产转向“文旅+教育”融合模式,迈出了转型的重要一步。

2013年,二月二生态农场被崂山教体局授予“崂山区中小学生学农实践基地”,每年接待中小学生约10万人次。并先后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青岛市乡村旅游特色点、青岛农业科技园创业基地、青岛市科普示范基地。

青岛二月二生态农场

文化与生态的双重叠加

要想让农场活起来,必须让土地重生,让文化扎根。王文俊的规划逐渐清晰,通过“赚一点、投一点”的滚动发展模式,王文俊在农场陆续开辟出民俗体验区、户外拓展基地、生态种植园等多样板块。

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王文俊通过种植果树、开辟菜园、引入山泉,甚至从各地收集传统农具,打造农耕文化展示区。伴随着农场挂牌“崂山区中小学生学农实践基地”,王文俊投入重金建设宿舍楼、教室和餐厅,可同时容纳800人住宿、千余人实践。课程从最初的馒头制作扩展到篆刻、非遗传统剪纸、刺绣、中华木作、造纸印刷、崂山王哥庄花样馒头制作、皮影戏制演等60多种中华传统民俗技艺体验课程,致力于打造成为青岛市近郊休闲游、特色农副产品采购、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农家体验的理想之地。

更可喜的是,王文俊一直以来坚持的“绿色、健康、原生态”理念也收获了成效。2018年,二月二农场凭借严格的质量管控,成为上合青岛峰会唯一馒头供应商,向世界传递“青岛味道”,并收到了上合峰会发来的感谢信。作为王哥庄最大的馒头产销基地,不断发展的二月二大馒头,也证明了品牌走向国际的实力。

乡村振兴中的家国情怀

王文俊的创业路,始终烙印着军人的担当。农场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初期资金短缺时,他抵押房产;转型文旅时,他自学规划知识;市场冲击下,他推出半价游园、家庭套餐留住客流,愚公移山般的精神让他一块砖一块砖地垒出了这片乐园,面对困境勇于担当,坚持不裁员、不减薪,不给社会增添负担。

工作中的王文俊。受访者供图

在王文俊的坚持与努力之下,农场不仅带动了周边就业,吸纳了百余名村民成为馒头技师、研学导师。还通过“四季研学”的概念,即春季采茶制茶,夏季农耕体验,秋季非遗手作,冬季年味民俗,开发出了“研学+团建”定制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展拓展训练,农场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成为青岛近郊游的金字招牌。

创业路上,王文俊用实际行动激励着更多的退役军人加入到他的事业中。创业成功后,他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不仅为近30名特困学生提供助学金,还在得知甘肃礼县贫困山区的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慷慨解囊,为当地儿童捐助物资。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企业的发展历程,王文俊坦言这都离不开部队的历练,离不开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转业不改变初心,创业依旧保持本色,要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退役军人到乡村振兴领军人,王文俊用行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宋光耀)

编辑:张亭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