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突破带来“面”上跃升 ——来自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的报道

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创新华丽转身成为光伏设备生产的领军者,图为该公司生产车间。 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徐鑫摄

辽宁大红德邻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进行食品加工。

营口福斯油品有限公司工人将生产成品进行打包运输。
核心提示
今年前两个月,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19.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5%;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5%;引进国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31.47%;签约项目同比增长6.25%。
喜人数字的背后,是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持之以恒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用好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抓实营商环境这个关键变量,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跃升的实干行动。
在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处处是干劲儿“满格”的春景图:重大项目纷纷开工、项目投资接二连三、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暖心服务无处不在,为首季开门红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大项目纷纷开工
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3月28日,在营口建发盛海有色科化有限公司多金属综合利用技术升级系列项目现场,150余万平方米的项目工地上车来人往,100多名工人正在争分夺秒地抢工期。
工程部负责人张强将记者领到一张展板前,一边指着远处的建筑,一边对应着施工图讲解工程进度。目前正在进行一期建设,1号办公楼、2号辅助楼主体封顶,主厂区在做厂房框架,原料库主体竣工,储酸罐区、渣选区正在进行打桩作业……
说起项目,张强如数家珍,一脸自豪。“到了四五月份,随着生产设备陆续进入,施工人数将超过千人。”
重大项目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总开关”,是打好打赢决胜之战的关键因素。
营口建发盛海有色科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阳介绍,项目总投资101.5亿元,不光投资规模大,而且采用先进的三连炉熔炼和不锈钢阴极电解工艺,具有工艺先进、能耗低、生产效率高等特点,是全行业具有风向标意义的项目。同时,为沿海产业基地打造千亿级铜材料精深加工产业集群铺平了道路。
沿海产业基地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牢牢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铆足干劲儿推动建发盛海铜冶炼、建发盛海精制磷酸铁、金晴5GW高效光伏异质结电池及组件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建设滚动发展格局。
如今,金属制品及深加工、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新能源、食品饮料加工、印刷包装三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1500余户企业沐春光,沾雨露,焕新颜。
项目投资“接二连三”
今年以来,沿海产业基地在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上狠下功夫,厚植发展沃土,不少企业在一期投资尝到“甜头”后,纷纷追加投资、上马技改项目,由“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总投资51亿元的精制磷酸及磷酸铁前驱体项目,是建发盛海在这里的第二笔投资。刘阳告诉记者:“正在建设中的多金属综合利用技术升级系列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副产品——硫酸及蒸汽。精制磷酸及磷酸铁前驱体项目能变废为宝,高效回收利用炼铜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实现产能优化、绿色转型、技术创新与资源高值利用‘四合一’。”
“催生一个,牵出一串”,项目投资“接二连三”引发“葡萄串效应”,建发盛海这样的增资扩产行为逐渐成为基地企业的新常态。辽宁大红德邻食品有限公司2015年入驻基地后不断壮大。去年,上马年产20万吨的数字化速冻食品智能生产项目,又建设了年产4万吨速冻食品项目……
营口昌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建项目接连不断,3000吨硫酸乙烯酯扩能项目、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改扩建项目刚刚竣工,药物中间体改扩建项目又上马了。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有了这个模型,就像在电饭锅里放入合适的水和米,既降低消耗、减少排放,还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石钢京诚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炼钢厂副厂长安建平说。
石钢京诚是集特钢生产和装备制造于一体的长流程装备制造企业,从去年开始,炼钢厂引入应用转炉热平衡模型,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对生产流程进行数据化分析与监测,通过智能化管理提升生产质效。安建平说:“我们正在持续优化模型,正在向‘一键炼钢’目标迈进。”
应用数字化模型是石钢京诚众多智能化改造提升项目的一个。该公司用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底座,仅2024年就获得发明专利15项,研发新产品170个。
从制作门窗边框设备到光伏设备领军者,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如何华丽转变?答案之一便是创新。董事李铁军告诉记者:“在电池装备方面,金辰开发PECVD设备及钙钛矿电池装备;在氢能方面,开发碱性电解槽自动化装备。通过持续研发不断开辟和拓宽赛道,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向智而行,转型步伐铿锵有力。沿海产业基地积极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据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爽介绍,2024年,基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增长5%,新增科技型创新主体27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8项,各类创新主体在园区已投产工业企业中占比近30%。
向新而行,创新活力激越澎湃。沿海产业基地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把创新作为动能转换的首要力量,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以“含新量”赢得高质量发展“含金量”。截至2024年底,基地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户,高新技术企业达24户,雏鹰、瞪羚企业12户。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电池成为决定成败的核心部件之一。在营口,有一家企业是宁德时代、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领军企业供应商,它就是营口昌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拳头产品硫酸乙烯酯能有效提高三元锂电池的充放电及安全性能。”营口昌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刘禹介绍,昌成新材料是国内该产品的最大供应商,市场份额超过60%。
暖心服务无处不在
现有企业生机勃勃,新建项目如火如荼,优质服务就是最好的招商名片。
沿海产业基地在壮大优势产业集群的同时,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提升特色产业集群“聚”的效应和“精”的水平。同时,服务随着项目转,要素跟着项目走,把暖心服务贯穿项目建设“开花结果”全过程,当好企业的“贴心人”。
沿海产业基地建立“项目管家+网格化服务+企业联系员”三级网络联动工作体系,聚焦营商环境、要素保障、政策落实等,“面对面”收集困难问题,“实打实”纾困解难。
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领着一级拼。沿海产业基地对园区34户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全覆盖”走访机制,园区主要领导带队深入重点企业,政企双方共同梳理工作流程,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妥善化解企业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随叫随到、靠前服务”,为企业保驾护航。春节期间,营口昌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营口营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污水压力专管突发严重冻凝现象,生产废水无法排出。营口京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接到企业求援电话后,迅速组织人员携带专业设备奔赴现场,经过连续几十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终于在2月12日清晨疏通了冻凝管路。
为推进建发盛海铜冶炼搬迁扩建项目早日落地开工,园区管委会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管委会内营商、商务、住建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组成重点项目推进工作专班,启动帮办代办审批服务机制,提供高效快捷的一站式服务,从项目拿到土地成交确认书到开工建设,仅用时一个月。
沿海产业基地组建项目服务专班,为企业提供全程帮办服务,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在基地“穿针引线”下,辽宁中翔实业有限公司与沙特阿拉伯赛义德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为园区化工产业走向海外铺平了道路。
刘阳感慨地说,项目之所以落户沿海产业基地,除了区域优势明显、交通运输便利、产业基础雄厚等因素,营商环境是关键一环。
沿海产业基地主要负责人表示,园区是产业项目建设的主阵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沿海产业基地产业优势突出、区位得天独厚,要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奋进“春光里”,冲刺“开门红”,争当营口经济的“坚强前哨”与“跳高队”。
(辽宁日报记者 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