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遵义红花岗区龙江村:“五驾马车”驱动集体经济突破七千万元大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6:50:00    

雨后初夏,阳光朗照。从遵义城区出发,沿着宽阔通畅的遵义大道驱车半小时,便抵达了红花岗区深溪镇龙江村。车窗外,田野披绿、工厂林立,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这个距市区仅12公里的城郊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全国先进村”。全村共有1750多户、近8000人口,在基层党组织坚强领导下,龙江村实现了从“软弱涣散”到“产业兴旺”,从“空壳村”到“经济强村”的历史性转变。

截至2024年底,龙江村集体经济累计达7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4万元。几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成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乡村振兴的典范样板。

从“泥路村”到“经济强村”的蝶变之路

时间回到十余年前,那时的龙江村还是一个典型的“三无村”:没有一条硬化道路、没有集体收入、也没有像样的产业。“赶场上街路难走,谈起出门就上头,长安汽车满身抖,灰尘跟着车子走。”这是村民自嘲的顺口溜,真实反映了当年的困境。

杨健,这位土生土长的龙江人,高中毕业后外出经商,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和不懈努力,积累了数千万元资产,成为村里少有的民营企业家之一。2009年,面对家乡发展的困境,他毅然放弃在外打拼多年拓展的事业,选择回乡担任村干部,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

“党员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党组织的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党群服务就要延伸到哪里。”这句朴实的话语,正是杨健十余年扎根基层的真实写照。在他的带领下,龙江村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资源整合、项目带动、机制创新的发展路径。

“破题”——集体经济从“零”起步

如何让一个集体经济为零的空壳村实现“破题”?这是摆在龙江村面前的最大难题。大多数村民认为,这样的“烂摊子”谁也搞不好。但杨健却不这么看。他深知,虽然村子贫困,但并不缺乏潜力:闲置土地多、有一技之长的村民也不少,只是缺少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转机出现在2010年。当时杭瑞高速深溪段即将开工建设,村里抓住机遇,将分散的建筑工匠组成一支20人的施工队,承揽了高速路建设中的土石方开挖、边坡治理、弃土清运等工程,当年就为村集体创收82万元,这就是龙江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

随后,村里又利用赛德水泥厂落户龙江的契机,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引进建安混凝土公司,每年获得30万元固定分红。同时,发动村民投资入股,成立龙江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蛋鸡养殖、花卉蔬菜水果种植,开启了多元增收之路。

“立题”——“五驾马车”并驾齐驱

随着集体经济的初步积累,龙江村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村党委一班人意识到,仅靠小项目难以支撑长期发展,必须引入大项目、大企业,才能实现从“有”到“多”的跨越。

于是,“两引进一控股”的产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即:引进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坚持村集体控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龙江村先后引进了遵义市驾驶人考试中心项目,与物资集团合作建设龙江酒店,投资800万元联合供销社和湘江资产公司建设水产批发市场,与茅台镇酒厂合作打造“龙江窖酒”品牌,并最终整合五大核心产业,组建贵州省龙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这五大产业如同“五驾马车”,驱动龙江村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稳步前行。其中,生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酒店和驾培业务收益可观,水产批发市场辐射周边多个县市,而“龙江窖酒”逐渐打响品牌知名度,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

“优题”——从粗放到精细的管理转型

当集体经济积累达到一定规模后,如何实现从“多”到“优”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龙江村面前的新课题。对此,村党委提出了“两分开一参照”的管理模式:即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资产与实体企业资产分开、运行机制分开,并参照折股量化方式进行分红。

这种制度设计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还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例如,村里整合红花岗区13个村的1300万元资金,联合投资建设龙江加油站,该项目已于2024年8月正式营业,预计年收益可达260万元。

此外,龙江村还在原有农业基础上拓展出1500亩“果冻橙”水果基地,预计两年后进入丰产期,年产值将超过9000万元,成为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极。

基层治理创新:党建引领下的“龙江经验”

龙江村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更体现在社会治理的全面提升。在党建引领下,龙江村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形成了“组级支部+分级引领+分类处理”的治理模式。

村党委将党支部建到村民小组,设立8个组级党支部和1个协会党支部,构建起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治理网络。通过“两级两委、交错互动”机制,实施党委、党支部、党员三级联动,村、组、户三层管理,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目前,村里已建立13个便民服务点和议事协商平台,修建篮球场、健身场等公共设施,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同时,聚焦“老一小一困难”群体,建立了完善的关怀机制,包括代缴医保、发放养老金、资助大学生等惠民政策,真正做到了“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龙江村制定了“村规民约365”制度,倡导“三遵守”“六不要”“五鼓励”,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党员设岗定责、积分管理、“晾晒承诺践诺”等方式,强化党风政风建设,营造出“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的良好氛围。

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

在龙江村,村民们不再需要背井离乡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致富。无论是蛋鸡养殖场、果蔬基地,还是驾校、酒店、物流公司,数十家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形成了“租金+薪金+股金”的多元化收入格局。

村民张翠华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在蛋鸡养殖场工作,每月工资3200元,加上土地流转金和年终分红,年收入超过5万元。“以前哪敢想能在家门口上班,还能拿这么多钱!”她感慨地说。

此外,村里还设立了“幸福食堂”“远程问诊室”“助学基金”等民生项目,真正做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今天的龙江村,已经不再是昔日那个“泥路村”,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产业兴旺、治理有序的现代化新农村。这里,既有“五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强劲动力,也有“组级支部”织密治理网络的细腻功夫;既有“果冻橙”基地带来的绿色希望,也有“龙江窖酒”承载的文化自信。

站在新的起点,龙江村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推动产业升级,完善基层治理,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集体经济突破亿元大关,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