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应该是真实教学实践的展示
刘时盼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然而,部分竞赛逐渐偏离正轨,陷入过度表演、追求形式的泥沼,背离了竞赛的初衷。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杨斌在《十个“不等于”追问真教育》中所说:“教学不是表演艺术,学生现场的满意度也不代表着高质量的教学。”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竞赛也应回归真实,成为真实教学实践的展示平台。
网络上总有人调侃“中国表演看北影,世界表演看师范”。这看似玩笑的说法,恰恰折射出教学竞赛中“表演化”现象的屡见不鲜。
为了获得好的比赛成绩,几乎每一位老师在比赛之前都会反复磨课、试讲,以至于课堂上哪个地方该做什么动作、哪个节点该说什么话都滚瓜烂熟。以这样一堂“表演课”定胜负,实在失之偏颇。正如课程改革专家崔永漷所说:“如果一节课需要提前演示五遍,那它已经失去教学诊断的意义了。”
一些更用心的老师还会提前编排预演,将授课内容和学生反应都预设好,学生如同配合演出的演员,课堂失去了真实的互动与生成。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现场的满意度被片面追求,教师通过华丽的语言、精彩的展示赢得阵阵喝彩。可这真的代表高质量教学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当一堂课变成精心编排的表演,学生沦为跟着指令做事的提线木偶,学生的真实困惑被掩盖,思维的碰撞被压制,教育最本真的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也由此被忽视。
课堂教学竞赛的核心功能,应是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的契机。当竞赛沦为“表演”,教师们比拼的就不再是真实的教学能力,而是“演课”技巧。年轻教师若长期模仿这种“表演式教学”,容易形成“重形式轻实效”的教学观,忽视日常教学中最需要打磨的基本功;而以“表演课”为标杆的评价导向,更可能让日常教学陷入“为展示而教”的误区,把学生视为配合演出的“道具”,而非教学的主体。
真正有意义的竞赛,应当让参赛者敢于呈现真实的课堂状态:可以有设计上的朴素,只要能清晰传递知识;可以有环节上的调整,只要能贴合学生需求;甚至可以有小小的失误,只要能展现教师的应对能力。唯有如此,观摩者才能从中汲取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实现“以赛促教”的初衷。
回归真实教学实践,并非否定竞赛的专业性与规范性。竞赛需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但评价不应只看课堂的表面效果,而应深入考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思维的发展、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质性内容。竞赛的评分尺度,应当向那些扎根日常、关注实效的真实课堂倾斜,让教师们意识到:能把平凡的日常课上出质量,才是真正的教学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承载着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只有扎根真实的教学土壤,才能长出促进教育发展的参天大树。让竞赛回归真实,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树立更科学的教学导向——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锤炼本领,在真实互动中积累经验,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
唯有如此,竞赛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真实的教育中茁壮成长,为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者系岳阳市外国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