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详解6G六大变革:从空天地一体到AI融合,全球统一标准制定面临挑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0:0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实习生 王嘉琪 南京报道

4月10日,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正式召开,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内的采访,阐述了5G向到6G技术过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变化。

邬贺铨强调,6G需在5G基础上实现六大跨越性变革:消费体验升级、行业投资回报平衡、空天地一体化组网、网络架构智能化、AI深度融合及全球标准协同。

邬贺铨坦言,6G需证明其在特殊场景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以“更便宜、更快、更安全”的目标重构通信生态。

面对国际形势对标准统一的挑战,他呼吁,需要全球合作破解技术割裂与供应链风险,推动“人机物互联”与“天空地协同”等诸多愿景早日落地。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5G基站为425.1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7.4万个。5G基站占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33.6%,占比较上年末提升4.5个百分点。

邬贺铨表示,在5G的发展进程中,编码调制技术不再局限于传统路径,而是依靠频率扩展、多天线等新技术不断突破。中国商用5G已历经五年,5G特别是5G-A的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等能力为5G-V2X和5G工业专网等应用奠定了基础,从数据上看,下载速率实现了7~8倍的提升,但用户实际感受却未达预期,5G的工业应用进展不易,行业个性化和标准化碎片化及成本问题制约了发展。目前面向消费应用方面5G与4G的差异化不够明显,也有内容与终端能力发展滞后的原因。5G的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

究其原因,邬贺铨认为,目前国内5G基站密度仅为4G的60%,从覆盖信号强度和用户密度看则需200%~300%,处于弱信号区的用户实测速率下降50%~70%。同时,5G室内穿透能力不如4G带宽保留限制在初期因需求不足、频率重耕或补充上行覆盖,需预留部分5G载波带宽与4G动态共享。目前全国有25%的5G基站为NSA,与4G锚点同步传输控制信令而多占用15%无线资源。

不过,邬贺铨也指出,5G相对4G在频效和能效等方面优势突出,比如4G采用固定功率分配,仅能通过简单休眠节电10%~20%,5G的动态资源分配机制可以通过智能休眠节电40%。另外,从单基站年电费看,5G约5.46万元/1.2PB,4G约2.03万元/240TB,5G的每TB电费为4G的5%。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折旧、密度补偿、配套设施等投资分摊),每TB传输综合成本5G为150元,4G为450元。

而对于后续6G基站建设带来的成本和能耗,邬贺铨表示,随着容量的加大,总体基站能耗肯定是要增加的,但单位比特能耗是一定会下降的,单基站的能耗是否会增加还有待验证,因为6G可能会采用分布式的基站建设方案。

“6G未来要能表现出更便宜、更快、更安全、更可靠,实际上5G已经是这样了,因为单位投资带来的每个Gbit成本,5G只是4G的几分之一,频谱效率方面,5G是4G的好几倍。包括单位流量的电费,5G都比4G低得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技术的进步,对于传统的业务,我们到6G阶段会比4G更便宜。”邬贺铨说。

5G时代的诸多实践也为6G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邬贺铨认为,相比于5G,6G将会出现6个方面的主要变化。

一是消费应用的体验。6G时代,消费应用领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5G在消费应用体验上的不足成为6G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5G在速率上有了显著提升,但用户在实际使用中并未感受到与之匹配的体验提升,这反映出消费应用对于网络性能的需求远不止于速率。另一方面,6G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催生新的终端形态和应用场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消费终端不断涌现,这些终端对通信网络的性能、功能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对于6G时代消费应用的具体形态和发展方向尚不清晰,如何在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同时,确保消费应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6G面临的首要挑战。

二是行业应用的投资回报与严苛要求的平衡难题。行业应用是6G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领域,但个性化问题更为突出。不同行业对于通信网络的需求千差万别,高速低时延等苛刻要求成为行业应用的普遍需求。然而,满足这些要求意味着巨大的投资成本,6G能否在这些行业应用中实现投资回报,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例如,在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等领域,对于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任何微小的延迟或故障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三是空天地一体等新场景。6G的愿景之一是实现空天地一体化,实现人机互联。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新的应用和频率扩展,涉及地面、空中的无人机、卫星等多个层面。然而,要在同一个网络中兼容这些不同的设备和场景,满足特殊场景和大众刚需的需要,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难度。不同设备的工作环境和通信需求差异巨大,如何确保它们在同一网络下稳定、高效地通信,是6G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

四是网络架构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变革。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不再仅仅追求高带宽、低时延,而是朝着人到机器到物、点到多点、多点到点、多连接多接口的方向发展。一般应用大多以大下行为主,而现在大上行的变化使得网络要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过去一个网络覆盖所有应用的模式已难以满足未来通信的需求,6G需要构建更加灵活、智能的网络架构,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五是人工智能的算力、数据与实时性的考验。人工智能在6G时代被视为关键技术,被寄予厚望。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空口、提高信道精准度,有望显著提升通信网络的性能。然而,人工智能的大量应用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和海量的数据采集,同时通信对实时性有着严格要求。在满足复杂度和实时性的前提下,人工智能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成为6G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人工智能与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网络的智能化水平,是6G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六是国际形势,标准统一与全球合作的困境。

“前几代从1G、2G、3G全球的移动通信标准都并不是统一的,不同的标准就要求我们的手机必然是多频、多模的,否则没办法全球漫游,这就是我们要付出的成本代价。从5G开始,才真正开始是全球统一标准。”邬贺铨说。

但他特别指出,与5G研究相比,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之间不仅在贸易上进行封堵,在移动通信标准化领域也存在着不确定性。科技的交流合作受到阻碍,供应链的断裂以及市场的封堵,使得全球统一标准的制定变得异常困难。6G的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合作和技术共享,而当前的国际形势给6G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带来了巨大挑战。

邬贺铨表示,6G与5G的生态环境截然不同,4G以前主要面向消费,5G侧重于工业应用,而6G将开拓全新的场景。人机物互联、天空地协同、内生安全、泛在性连接、普适性服务、绿色化等目标,都需要巨大的创新才能支撑。面对诸多挑战,6G的发展需要全球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产业合作等方面不断探索和突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