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李煜墓”成网红打卡点?官方辟谣!
据《扬子晚报》报道,近年来,在洛阳孟津区邙山,有人为南唐后主李煜立起了墓碑,吸引了很多人去祭奠和打卡,在所谓的李煜墓附近,还陆续出现王之涣墓碑、孟郊墓碑、嵇康墓碑。”

图为网传的李煜墓
墓碑上边写着:这里葬了一个诗人。从国主到囚徒,从风花雪月到悲凉,他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一生。

图源探古笔记微信公众号
墓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酒瓶,还有人应该是从南京给他带来的的南唐故土。有一个箱子,里边保存了好多好多拜信件。有中学生工整抄录“问君能有几多愁”,在句末画了个俏皮的流泪表情;有秀丽字迹诉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孤独;更有很多来自南京(金陵)的问候。



图源探古笔记微信公众号
《扬子晚报》报道称,有文博爱好者称这些都是一些人私自立的假墓碑,立碑者则坚称这些历史名人墓的位置“99%”可以确定。
随着社交媒体传播,这些“名人墓地”成网红打卡点,周边甚至出现“李煜、王之涣粉丝休息处”等设施。看似热闹非凡,但这些墓碑真的有历史依据吗?
民间自发的文化仪式
据报道,有相关传说或文献表明,李煜、王之涣等人葬于邙山,但具体位置并不清楚。洛阳邙山陵墓群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中国自古流传着“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众多帝王将相、社会名流安息在此,其墓冢之多、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世界罕见,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近年来,部分历史文化爱好者为了“让这些几近消失在历史长河的古迹重见天日,让一行行诗能找到一个载体,让文化重新鲜活”,不仅花费时间考证墓址,还筹款立下墓碑。
不可否认,民间立碑传递出对李煜们的崇敬之心,但根据文物保护法等规定,确定墓葬形式及墓葬主人有严谨的认定程序,对帝陵的调查及认定更是需要国家文物局的批复。

官方辟谣:缺乏直接物证
针对李煜墓,当地文旅部门就多次表示,李煜、王之涣、孟郊等人墓碑所定的位置缺乏考古证据。
近日有人提议以民间在邙山所立李煜墓碑为核心打造成景区,文旅部门再次澄清,那里“没有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缺乏直接物证,暂不宜认定‘李煜墓’。”

图为文旅部门回应网友提议
民间热情:“文化自救”还是“流量至上”?
一场民间的“文化自救”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自救”——通过立碑让历史名人“复活”,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
在这场关于李煜墓真假的争论背后,是李煜这一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的全新演绎。千年前,李煜以亡国之君的身份落幕。在当代,李煜凭借其卓越的文学才华,成功“逆袭”成为文艺界的顶流。他的词作跨越时空,触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十国·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五代十国·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在社交媒体上,李煜被年轻人们亲切地称为“emo鼻祖”。他那些充满哀愁的词句,成为了年轻人宣泄情绪的绝佳出口。李煜词中的那种深沉的哀愁和对人生的无奈感慨,与年轻人的心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游客们在所谓的李煜墓前祭奠的行为,正是这种文化共鸣的生动体现。他们以这种方式,与李煜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他们心中,李煜是一位能够倾诉心声的知己。墓碑下 “从国王到囚徒”的铭文,也成为了当代人对抗焦虑的精神图腾。从文化传播角度看,民间立碑,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些历史文化名人。

图为南唐后主李煜
警惕“流量至上”
当“打卡李煜墓” 成为一种时尚,一些不良现象也随之滋生。这些民间墓碑等很可能误导公众,以为已是“盖棺论定”,甚至变成一些人借机敛财的工具。现实中,已经有部分商家嗅到了商机,将假墓包装成“历史现场”,组织所谓的“文化游学团”。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对历史的认知,也破坏了文化的严肃性,让真正的历史文化被淹没在商业化的喧嚣之中。正如《北京晚报》评论:“凭吊尚可,游学荒唐。” 我们在追求文化体验的同时,不能忘记对历史的敬畏,要避免让文化成为被消费的对象。

我们最终反对的,不是民间对文化的热爱,而是将虚构包装成真相的消费行为。当假墓碑成为网红打卡点,当“粉丝经济”占领历史遗址,文化传承的根基正在被侵蚀。或许,我们需要在诗意与真实之间找到平衡点,例如为李煜等人设立文化纪念碑,记录他们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毕竟,真正的传承,不是石碑的物理存在,而是让他们的作品在人们心中永远鲜活。
你觉得这些历史名人墓碑
是文化传承的创新
还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欢迎留言讨论!
图文综合自扬子晚报、探古笔记、紫牛新闻、市场星报、豫识台、北京晚报、视觉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