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经典语录 >

杜甫坦腹晒太阳作诗一首,看似悠闲自在,实则骨子里一片焦灼苦闷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9 08:06:37    


上元元年,也就是760年初春,杜甫经过长途跋涉终于从甘肃成州同谷县向南抵达四川成都。他在《成都府》中说:“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

诗人自从离开家乡,一直都是在外漂泊的游子,与故土亲人天各一方,在颠沛流离中,遇见不一样的人,经历不一样的事,直到去日苦多,客死他乡。

757年,唐明皇曾经率领官僚逃到成都,于是成都被提升为第一等州,称为“成都府”。唐代有句俗话“扬一益二”,扬是扬州,益就是成都。意思是除了繁华的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就是数一数二的富庶之地。杜甫和很多流亡的百姓一样,缺衣少食,当然希望到一个粮产丰富的地方生活,相比于中原民不聊生,杜甫选择了相对安定的西蜀。

杜甫到达成都之后,在朋友们的资助下,在成都西郊修建草堂,暂时安顿下来。草堂落成之际,杜甫写了《堂成》,这首诗的尾句说:“旁人错比杨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杜甫既然为自己的居所命名为“草堂”,可见条件之简陋,而且遇到风大,还会“卷我屋上三重茅”。但是偏有好事者说“草堂”堪比“杨雄宅”,这令诗人无心解释,只好自嘲一番。

杜甫刚到成都时,裴冕是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虽然杜甫对裴冕的为人深恶痛绝,但是诗人部分亲人及好友,在裴冕幕府任职,包括杜甫的孙子杜济,这些亲友为杜甫安置新家给予了很多资助,所以杜甫也不得不写过一些诗句恭维裴冕。好在次年裴冕离开成都,严武接任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掌控二十多个州郡及一百多个县。对杜甫的生活给予了很多照顾。

杜甫草堂不远就是浣花溪,而成都这座城市因为早年为朝廷进贡织锦又被叫作“锦官城”或者“锦城”。杜甫曾经写过《卜居》记录了自己的居所环境:“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杜甫到达成都的第二年春天,草堂已经初具田园之美,诗人写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以咏花为主题,独自寻幽探春,移步换景,从七个角度写了七首绝句,明处看是在赞美春花美景,实则是作者以“喜景”写“悲情”的代表作。

春光短暂,转眼就是暮春,杜甫写了一首七言律诗《江亭》,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在中焦灼苦闷之情。全诗如下:


江亭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题解:

这首诗的诗题是“江亭”,上元二年暮春,即761年暮春,作者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经常流连于草堂附近的历史人文景观,凭吊诸葛亮时写了《蜀相》,参观司马相如以《凤求凰》琴挑卓文君后,连夜私奔回到蜀地,卓文君当垆卖酒维持生计,杜甫游览之后写了《琴台》。

草堂位于成都西郊,这里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锦江、浣花溪、百花潭等河流。锦江上有小亭,作者曾在独坐小亭,望江抒怀做此诗记之。


注释:

1. 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世说新语雅量》记载,晋太尉郗鉴派一个门客到丞相王导家选女婿,就“东厢遍观子弟”。门客回来说,王家的成年男子听说有人来选女婿,都表现得很矜持,只有一个男子在“东床坦腹卧,如不闻”。郗鉴说:“此正好!”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个男子就是王羲之。杜甫借用了诗中“坦腹”借此典故,写出了自己不羁的生活。

2. 野望:指作者于上元二年(761)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题为“野望”,诗云:“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3. 寂寂:犹悄悄,意味着春天将悄然归去。

4. 欣欣:繁盛貌。物自私:意思是物随其性。

5. 故林:故园。

6. 排闷:排遣心中烦闷。强裁诗:强,勉强。裁诗,作诗。


赏析: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首联的意思是,我独自在江边小亭上坦腹独坐,春光暖暖,忍不住吟诵几句之前写的诗“野望”。

作者在写作《江亭》同一年的春天,跨马出郊,感怀岁月写了《野望》,诗中怀念与自己天各一方的弟弟等亲人,人将迟暮,身体多病,无法为国效力,岁月沧桑,时不我待,难以想象今后的生活以何为继。如此蹉跎,忍不住长长吟诵几句,抒发出胸中郁闷之气。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颔联的意思是,一江春水缓缓东流,我的心里平静无争。云在天空自在漂浮,我的意识和云一样悠闲自在。

这句诗前后句都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水流”“云在”是写眼中之景,“心不竞”“意俱迟”是心中之情。诗人坦腹江亭,看到河水缓缓流淌,云朵逍遥自在,更坚定了他与世无争之心,他的心思和意念都被按下暂停键,眼看春水冬去却心如止水,眼看云在青天却心无杂念,看起来淡然物外,实则“正言若反”,这两句物与情融,神与景会,极富理趣。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颈联之意是,春天悄无声息走了,万物繁盛,各自绽放,万物无私心,尽情装点春色,享受春光。

明人王嗣奭评价此二句说:“居然有道之言。盖当闲适时,道机自露,非公说不得如此通透。”仇兆鳌认为:“二句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并评论这两句说:“此章云‘欣欣物自私’,有物各得其之意。前诗云‘花柳更无私’,有与物同春之意。分明是沂水春风气象。”

杜甫借此二句,将春天的物貌、物情、物态用十个字进行了概括,写出了大自然天地万物在时令中生生不息,随性盛开的意趣,丰富且微妙表达了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哲思,写出了“是非不由,而照之于天”的境界,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

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尾联的意思是,故园还在战乱之中,恐怕暂时回不去了,我只好借作诗这件事,勉强排遣心中的苦闷。

安史之乱后,杜甫如浮萍飘零,身不由己。入蜀后在成都草堂一年多的时间里,相对安顿下来。但是年老的杜甫体弱多病,漂泊路途中,百姓流离失所,所见所闻令他难忘。他“致君尧舜”的理想即将破灭。尾句直抒胸臆,难以排遣的家国之忧,只能诉诸笔端,形成文字,聊以自慰。

杜甫为了“排闷”,也曾经做《解闷十二首》,其中有:“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读来令人悲痛。

这首诗饱受争议的是颔联:“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虽意蕴丰富,但“心不竞”与“意俱迟”是一个意思,在格律诗中犯了“合掌”。而且,上下两联对仗结构完全相同,在写作方法上略显呆板。

但这并不影响全诗的艺术效果,作者善于移情入景,情景交融,透过欣欣向荣的景象,看到了暮春之后的寂寥。春来万物生长,他们哪里知道作者心怀故园,为国担忧,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骨子里焦灼苦闷,情理兼融,意趣盎然。沈徳潜评价此诗说:“有理趣,无理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