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狠”骂人诗:只短短四句,不带脏字,但却骂了十几万男人
在我国历史上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国家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至高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而历代统治者大多为男性,这造成了皇权至尊、男权至上的局面,社会阶级差异鲜明,性别地位失衡。
在当时,一个国家之中全民听命于皇帝,而细分到一个家庭之间,除了宏观基调听从于皇帝外,家庭成员则要听从一家之主即成年男性的命令。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一家一国的兴盛总被归功于一位开明君王,而一旦出现颓亡之象,往往女性就被动地沦为男性的替罪羊,这便是所谓的“红颜祸水”。
对此,历史上有一才貌双全的女子作出诗句反讽,短短四句不带脏字骂尽十几万男子……

不战而降,国破被俘
这位作诗之人是一个姓费的女子,她正是历史记载中赫赫有名的花蕊夫人,来自蜀地的花蕊夫人得幸于后蜀后主孟昶,因其美丽的容颜和能文擅词的才华宠冠后宫,“花蕊夫人”正是国君对她的专宠赐号。
孟昶的皇位并非凭借自己的征战打拼得来,而是从其父孟知祥处继承而来,相比于从地方节度使跃至拥兵自立的后蜀一代国君孟知祥,二代孟昶则无父辈宏图壮志。
孟昶只在即位初期实行与民休养政策,国力发展强盛后不久,在位后期的孟昶便一味地纵情享乐,他不仅生活作风穷奢极欲,而且怠于朝政,致国本损耗、政治腐败,为后来的亡国埋下隐患。

而与此同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效法前人,于陈桥驿一件黄袍加身发动兵变,灭后周建宋朝。随后便开启了四处征战结束割据政权实现王朝一统的新征程,而孟昶所处的后蜀政权也正是宋太祖的消灭目标之一。
很快,先后灭亡荆南、武平的宋军开始攻蜀,孟昶天真地以为依靠自己所处川蜀易守难攻的险要地理优势,只要布署防守得当便可高枕无忧。
都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后蜀后主孟昶便严重低估了对方的实力,也高估了自身力量。
另一边的宋军则是有条不紊地攻进。
乾德二年冬至乾德三年正月,宋太祖一面对将士下达行军不滥杀城民的命令,一面体恤麾下将士身处严寒,将身着保暖的貂裘赐予前线全军,以此鼓舞士气。

宋军士气大涨英勇无敌,一举顶着霜雪严寒突破蜀军防守,随即便直逼后蜀都城,另一边成都的守军则落于劣势,加之天寒地冻军心不稳,十四万蜀兵最终竟不战而降,更有弃城溃散逃亡的,场面一片混乱。
亡国之君眼见国破已成定势,只能无奈地对心爱的花蕊夫人慨叹:自己父子以优厚待遇养兵万余日,如今外敌来犯,到用兵之时竟一时无一人堪用。
随后孟昶主动请降,一朝君王就这样成为了大宋的俘虏,历时32年的后蜀政权随之灭亡。
江河易主,吟诗抒情
宋军凯旋归朝,抵达汴梁后,宋太祖对亡国之君孟昶予以优待,对其封官授位,这其中除了宋太祖在开国之初为了稳定民心以巩固统治的政治考量外,也包藏了赵匡胤本人的一处“私心”,这个“私心”正是有关花蕊夫人。

原来,赵匡胤久闻花蕊夫人盛名,后蜀亡国后又生占有之心,但又恐直接召见招人非议。
于是便趁着封赏孟昶时对其家眷也一一进行赏赐,这样花蕊夫人等人接受九五至尊封赏后必定会入宫面圣谢恩,如此一来见面便也就顺理成章。
费氏入宫谢恩当日按照辈分跟随在孟昶的母亲李夫人之后,赵匡胤一见花蕊夫人姿容便志在必得。
根据史书记载仅七日后孟昶便暴疾而终,享年四十七岁,他的死因不详,历史上对此众说纷纭,相当一部分学者研究后指向亡于太祖毒手。
后来,赵匡胤大肆操办孟昶的身后事,还追封其为楚王,逝者已矣,生者却仍道阻且长,为亡夫身着缟素的花蕊夫人在丧仪之后,还要依律入宫谢恩。
一入宫门深似海,本就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赵匡胤顺势将花蕊夫人强留宫廷,命其侍宴。

面对皇命,无所依傍的花蕊夫人身不由己只得听从,席间素闻花蕊夫人才名的太祖在欣赏美人容色大饱眼福之余,又要求她即席吟诗。
花蕊夫人作了一首离蜀幽怨别绪的诗后,又作一首《述国亡诗》,令太祖感慨非凡,宴后将其留在宫中封作贵妃。
这首《述国亡诗》共四句,即:“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此诗讲述了后蜀亡时,宋军兵临城下,不战而降的蜀军齐齐褪下铠甲,放弃抵抗。
十四万士兵之中更是没有一个守家卫国的好男儿,国君最终也在城楼上竖起了象征着投降的白旗,而前朝军政情况如何,自己这个深宫妇人又从何而知呢?

花蕊夫人在诗中将阵前将士的状态、国君的行为与自己的处境情况概括阐述,以反问的形式道尽国破家亡的辛酸无奈,更反讽国君、将士及满朝文武臣子等男子的软弱无能。
这些人放弃抵抗甘为敌国俘虏,丑恶百出,与自身空有爱国热忱却因一介妇人身份,只能困囿后宫听从命运安排的花蕊夫人,形成鲜明对比,直面抨击女性一直以来被视作亡国祸水的错误言论。
后来,一直居于宋朝后宫备受皇帝宠爱的花蕊夫人,死于太祖之弟赵光义箭下,即后来即位的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射杀花蕊夫人,虽名义上打着为兄除患这样冠冕堂皇的幌子,实则更偏向于宋廷储位权力之争,花蕊夫人极有可能只是枉作皇权博弈的牺牲品。

无论是“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还是“妾在深宫哪得知”、“更无一个是男儿”,都道尽红颜祸水、妖妃祸国的表象背后男权统治的腐败无能,更是毫无担当地推卸责任。
十万男儿不在阵前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反而集体不战而降,从君到臣皆是诗中口诛笔伐的对象。
而古往今来,男权笼罩下的舆论走向从来都是不省己身只一味地将统治者的昏庸怠政之错怪怨在女性身上,这正是封建时代人权不平等的悲哀缩影!